不懈探索药材质量,术业精专一生坚守
——中新药业药材公司中药材质量鉴别专家张德荣
一、个人简介—中药人生六十载
“凡事不弄个明白,心里总觉得有个梗。”这是出生于1937年7月,从事中药材研究六十余年的中药材专家、主任中药师、第一批国家级执业中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德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被认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对各类中药材均有深入的研究,在长期担任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材公司鉴别专家和终身顾问的生涯中,带领、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中药材技术骨干,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何谓“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二、个人经历—学术路漫漫,稳扎稳打是关键
(一)继承前辈经验,整理编纂《贵重药材鉴别资料》并将其发扬提高
参加工作后的张德荣曾得到享有“羚羊张”盛誉且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张兰波的亲传,她将老师傅口述的零散鉴别“犀角、羚羊角、檀香”等贵重药材的鉴别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实物等细微特征进行了条理化、系统化的整理,成《贵重药材鉴别资料》一书。该书不仅涵盖了对贵重药材从品种、产地、出处、性味、功效、形态特征的真伪鉴别方法,还对贵重药材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特殊情况作了全面的阐述,这段经历可以说为她从事药材质量管理鉴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撰写《饮片规格质量与煎煮方法》,制定有的放矢的养护措施
六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被派往当时药材批发站仓库饮片加工部门的张德荣积极投身于各类中药材的质量检验工作,勤奋刻苦,始终专注于学术,即使是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下,她也毫不退缩反而愈加努力,遇到问题总要寻根问底,找不到答案决不罢休。通过将理论知识与长期身居一线获得的经验结合,她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正是这股子钻研的劲头,使她在实际工作中与老师傅们一起发现了很多饮片规格质量厚薄不合理之处,共同对将近100个品种的饮片规格形状厚薄通过煎煮方法比较对照,对比出不同的煎煮方法及饮片的先下后下顺序对药效成分溶出的影响,通过实验总结,提出对饮片切制的厚薄加工进行改进的建议,修订并编撰《饮片规格质量与煎煮方法》等资料,极大地提高了我市药材饮片的规格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正确用药健康服务。同时,她还运用养护技术这门综合性的学科与老师傅们从药材的分类、药性、来源等各个方面研究中药商品质量变化的规律,总结传统与现代的技术经验,制定有的放矢的措施。分别制定了按商品自然属性分类储存的方法(如:矿石类、动物类、植物类),对易生虫药材采取对抗法养护,起到杀虫、防虫的作用。
(三)严把药材质量关,培养百余名质量管理员
改革开放以来,为搞活经济,原来由国家专供的部分药材逐渐放开购销,药材品种中存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与趋势,假药、劣药加大了质检的难度。在这种新形势下,药材公司加大检测力度,成立了老药工中药质量鉴定委员会,张德荣作为质量管理科副科长,也是成员之一。她与大家紧密配合,不放过任何细节,以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积极参与中药材的检验工作,为中药材质量鉴定把关,杜绝伪劣药材流入市场,累计为国家减少损失上百万元。多年来,张德荣检验鉴定的中药材数不胜数,杜绝了大批假冒伪劣药材的使用。她抵制诱惑,从未违背职业道德规范,以药材标准和专业水准判断是否使用,为企业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而在“用药安全”上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是用金钱计算不了的。她专业过硬,坚持原则,身体力行,受到领导的赞许和肯定。1996年评为集团“道德建设标兵”。
为贯彻落实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关于查处伪劣中药材的通知》,让所属药厂、药店及有关质量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鉴别中药材真伪的本领,药材公司在系统内举办了数期中药材鉴别培训班,她担任其中的授课任务,为了传承发展,她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在几次培训中互相学习交流沟通,几十年来经她带教的学生有400余人,在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鉴别能力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她还多次参与卫生系统举办的中药材鉴别培训班的授课,得到了同行业的认可与好评。
(四)收集制作标本,数年如一日完成标本保管及养护
七十年代末,张德荣在得知天津北宁公园死了一只东北虎的消息后,经请示领导同意后前去联系购买,经多方努力,天津北宁公园同意将虎骨卖给药材公司。当时为了使这架虎骨标本更加完美,技术含量更高,还请到了天津自然博物馆动物制作标本专家朱志彬老师进行制作。这架全整的东北虎骨骼标本,作为验货、教学的对照物,大大提高了虎骨的鉴别水平和验货效率。尽管现如今虎骨不准以药用,但鉴别虎骨在科研教学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全架的虎豹骨标本现存放在滨海新区中药产业园区“中新药业人文博物馆”中,已是“镇馆之宝”。
走进中药产业园区“中新药业人文博物馆”,展示的标本样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各种动植物标本形态多样,色彩不同晶莹透亮的各种矿石,几十万年埋藏地下形成的各种动物化石。龙骨、象牙、龙齿,色彩缤纷的药用昆虫标本,多种多样的动植物标本。这些标本是在1958年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经药材公司同志们多年辛勤努力而形成了现今比较齐全的规模,特别是张德荣在质量岗位上几十年的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在北库工作的那些年她经常和验货员们去仓库,从码货位上挑选各种需要的药材做标本,使标本室样品更加丰富完善,不仅具备了传统中医药的品种,还搜集补充了全国各地习惯不同、用药不同、植物科属形态不同、形状不同的品种,种类齐全,使标本室更有实用价值,供同行们参观比对样品,为中药科研、药检系统、大专院校提供了参观学习交流的场所。
除搜集正品药材标本外还兼收并蓄多方收集伪品,作为与正品的比对,查找从各地出版的中草药资料汇编制作样品标签(注明:品名、产地、植物来源、科属) 为人们从直观上鉴别中药材的真伪提供方便。标本共计几千多种,隶属二百零一个门科一千多属,这些中药标本浓缩了中华民族宝贵遗产,展示了中华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防标本被虫咬,保持样品形态完整,她年年都亲自采购樟脑、精萘等防腐药品养护样品。在保管养护30多年里标本始终形态完整、无虫蛀、发霉变质。机构调整移交给产业园博物馆时,所有标本物件完整,无缺无损,贵重物品标本均与帐卡物相符。
(五)数次担任《中药材》编委,参与编写《中草药鉴别图谱手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情报中心站在广州创办《中药材》杂志,要求京、津、沪各推荐一名在中药材鉴定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杂志的编委委员,张德荣连任三届,她在审阅药材鉴别稿件时发挥其特长,出色完成审稿任务。曾有一篇豹骨中混有猫头骨的鉴别文章,由于她有这方面鉴别的经验,顺利完成审稿任务,受到杂志社领导的一致赞同和肯定。
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勤于总结的张德荣还曾参与编写《中草药鉴别图谱手册》,把传统的鉴别方法及技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成书,对指导青年人掌握鉴别知识提供帮助;参与天津中药资源普查,对天津地区的野生药材区、药材种植区、海洋药材区、天津药材资源蕴藏的分布作了全方位的记载和分析。1989年中药普查成果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被中新药业聘请为终身顾问
中药鉴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掌握这项技能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刚出学校的大中专学生们有着良好的系统理论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但面对品种繁多,比较复杂有争议的药材往往会不知所措,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张德荣把几十年积累的中药材鉴别技术倾囊传授给青年一代,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指导年轻人学标准、查文献、看样品,遇到问题举例示范,鼓励他们自信地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深入实践,大胆探索和创新。在她的鼓励下,学徒们勇于接受新的理念和现代科学检测方法,在解决工作中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新的知识,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中药队伍中来。
1992年张德荣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执业中药师,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认定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她常年担任公司“中药鉴别技术大赛”的导师和评委,在带徒期间严格要求,耐心解答学徒们在书中和实践上遇到的问题,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导学徒。在她的教导培养下,学徒们均成为检验队伍中的骨干,有相当一部分人担任了领导,能力突出业务过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所谓老骥伏枥,耕耘不辍。在中药战线奋斗了60年的耄耋老人始终心系中医药,在本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选择了退而不休,仍时时关注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扶持政策,退休后又被中新药业聘请为鉴别专家、终身顾问,继续奋战、稳扎稳打钻研学术,将一代中药人的风采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